借着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东风,乘着学院给予思政课教师实践考察的时机,我与同事们于2017年7月17日-25日走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地实景地体验了当年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斗争史,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井冈山精神,相信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也必定会向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诠释这段历史。
井冈山归来后,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所走过的路,所看过的景,所体验的情,同时,也在不断的思索,这次井冈山之行,我获得了什么?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深刻领悟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可以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革命摇篮”的重要意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归纳起来,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通过实地走过毛泽东同志旧居、八角楼、朱毛会师纪念馆、井冈山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等地方,感受着每个场地曾经发生的事件,身临其境地感悟井冈山精神的伟大,立志要以此精神为支柱,为牵引,就如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所说的,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同志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江泽民同志说:“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要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胡锦涛同志说:“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习近平同志说:“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二、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井冈山之行,恰恰是从书本到实践的有力佐证。
记得在出发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书籍,并根据所掌握的书面知识,各自认领了一部分内容作为实景教学的素材。我当时选择的是黄洋界保卫战。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我对此次战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同志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奔赴桂东接应主力部队,导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兵力空虚。而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趁机调集了4个团的兵力,于1928年8月30日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黄洋界保卫战打响。通过军民的浴血奋战,终击退敌军,取得胜利。黄洋界保卫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它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得红四军主力得以重回井冈山。
可以说,出发前的我对此战役的全面认识只停留在这些苍白的字句当中。而当我踏上黄洋界这片土地,看到了红军当年的哨口、战争时所挖的壕沟、设置的路障、击退敌人的用竹钉、乱石、和迫击炮,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当年的战争场景,像是一个穿越回去的现代人,跨越时空地看到军民团结浴血杀敌的场景,听到军民合力爆发的无数呐喊声、枪炮声,我攥起了拳头,为此情此景而震撼,我仿佛看到了敌人仓皇而逃的狼狈,看到了军民挥舞着红旗取得胜利的波澜壮阔场面……当我再次去朗读毛主席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时,我更能体会其中的雄伟气魄,同时对这次战役所体现的井冈山精神——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可见,实践帮助我印证了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如果没有这样的直观体验、实景感受,我想我对黄洋界保卫战的认识大概只是停留在书本的空洞描述。脑海里的画面随着实践的深入越发变得清晰和生动。同时感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的热血付出,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我们干事创业,同样需要这样的革命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要保持一种昂扬的锐气和敢于成功的勇气,还要善于凝聚集体的智慧、调集团队的力量。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三、以井冈山精神指导自己的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井冈山精神是一面旗帜,我们既要肯定它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的作用,又要重视它在新时期的发展,更特别注重它在鼓舞人民、激励人民继续前进中的作用。井冈山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精神指导,其蕴含的丰富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井冈山精神更是一份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如何完成好肩负的神圣使命,让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大学生的认同,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通过这次实践考察,对照井冈山精神,我觉得今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道路上,更应坚守职业道德,秉承教书育人的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潜心问道,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方法,以实践带动体验,以体验诠释理论,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健
2017年7月30日
|